×
客家首府·大美汀州
长汀古称“汀州”,简称“汀”,地处福建西部,武夷山脉南麓,是闽粤赣三省边陲要冲。全县辖18个乡(镇)300个村(居),总人口55万,土地面积3104.16平方公里,是典型的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山区县,属福建省第五大县。
长汀星火燎原、红旗不倒,是光耀神州的著名革命老区、原中央苏区、红军故乡和红军长征主要出发地之一。1931年,周恩来同志赞叹道“汀州的繁盛,简直为全国苏区之冠”。1937年,朱德同志评价“长汀,果然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”。
长汀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,是久负盛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
长汀文化厚重、璀璨多姿,是享誉中外的世界客家首府。长汀山水秀美、景色怡人,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是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。
簸箕板在汀上城区又叫“笼床板”,是汀州城乡客家人传统的食品。尤其是汀州宣成乡更是家家户户都会制作,风行全乡。现在在汀州不但家庭制作簸箕板食用,而且已加入了风味小吃的行列,堂皇地出现街头,为那些忙于公务无暇制作的人们提供了食用解馋的方便,深受大众的欢迎。簸箕板,顾名思义就是制作的主要工具是簸箕。汀州盛产毛竹,有“毛竹之乡”之称,大量的毛竹为簸箕的编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。人们将毛竹砍来,破成竹篾条,用蔑条编织成直径约30公分细密的园形簸箕。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,用勺于将米浆舀入簸箕内,左右摇动米浆均匀,再将簸箕放入锅内用锰火蒸。约五分钟后簸箕内的米浆蒸熟,将薄薄的一层米浆轻轻整张揭下,摊在桌子,把煮熟的肉丝、笋丝、香菇丝、豆芽等陷料放入,卷成筒状,和吃油条似的吃食。簸箕板细嫩可口,多食不腻。而且制作方法有趣,边做边吃,因而但凡传统节日或农闲之时,汀州城乡人们都爱做簸箕板吃。
长汀河田鸡是福建省的汉族客家名菜,选用产于长汀河田镇的“中国名鸡”河田鸡加客家米酒烹制,皮黄脆、肉嫩白、味香。以香、脆、爽、嫩、滑和易脱骨而深受赞誉,为汀州自古以来之名特优佳肴,其鸡头、鸡爪、鸡翅尖更是下酒好料,俗有“一个鸡头七杯酒,一对鸡爪喝一壶”之说。这是长汀年节喜庆宴席中的一道菜,也是海内外人士到长汀必品尝的一道菜,正所谓“没吃河田鸡,不算到长汀”。白斩河田鸡获“中国菜-省籍地域经典名菜”殊荣。
长汀豆腐鲜嫩可口,不酸不苦,用它制作的各种食品,风味独特,久食不厌。如居汀州八干之首的长汀豆腐干,以制作精细、配料讲究、风味独特,味美可口面驰名中外。长汀被称为“豆腐王国”,可做近百种的豆腐菜肴。以长汀豆腐干为代表的豆腐制品始于唐朝开元年间,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。清末民初,长汀县城官贵人家盛行豆腐类菜品,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长汀豆腐宴”。其中多种菜肴传入民间,如酿豆腐、银荷包、豆腐饺、徽州丸等经久长盛。并在国家、省级、市级等各类评赛中获得多种荣誉。
客家米粉在长汀也叫粉干,它既不同于米线也不同于桂林米粉。它是客家人在长久的迁徒及生活过程之中发明出来的一种食物,其便于携带,健康卫生,粉条色泽白净,易煮快熟,久煮不烂,口味香滑爽口,具有原始的大米清香。因为它是干的所以客家先人称之为“粉干”。客家米粉营养丰富,是长汀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副食。长汀客家米粉完全是由手工擀制而成。
有“客家首府”美誉的福建省长汀县是客家人聚集地,长汀县地处武夷山南麓,雨水多,湿气重,姜糖就是客家人祛湿排寒的宝贝。在客家的传统习俗里坐月子一定是要吃姜糖的,家里的媳妇要坐月子时,邻居总会问到:你媳妇的姜糖做好了没有?做了多少呀?做妈妈的总会回答:很早就磨好姜粉做好,买了最贵的糖,熬了一盆呢,过来尝尝哟。言语间表达的是客家人的淳朴及对姜糖效果的认同。
长汀客家人又称五月节,是一年中“五、八、腊”三大节日之一。过节除沿袭中原习俗用竹叶包粽子,吃雄黄酒,赛龙舟,挂菖蒲等外,还在五月初五那天,男女老少都用“药把水”洗浴。“药把水”是用山上能入药的草木煎制而成。
客家人过中秋和中原习俗大致相同。但长汀客家还有守“月华”的习俗。据民间传说,守到“月华”天门大开,月亮大放奇异光彩,月光菩萨降临,看见者求福得福,求财得财,因此有人在月光下守“月华”至深更半夜。
长汀客家人“食新”就是尝新米。日子一般选小暑过后,逢卯日“食新”。在乡间,割下稻谷碾成新米,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。